洛貞的詩意空間 ── 從生命迴盪到陰性書寫 文 / 曾長生 (Pedro Tseng Ph. D.) 2015
一、洛貞的生命迴盪
洛貞的大半生曾跟隨服務於外交界的夫婿駐居國外各地,從而體會東西方社會的文化語言,生活習性與思想、觀念之差異,更不間斷的學習和適應。這樣的生活和閱歷,使洛貞對事情的看法傾向多角度、多面向的觀察和思考,使其深刻體會「四海一家」之人類同源共存的精神和情感,益增尊重與珍惜各個民族之文化特質、及其傳承和精神所在,由此而生的,對於個人終究無法自外於所屬文化的一種關注和認同感與日俱增。
童年時期父親曾教導洛貞學習書法,稍長,洛貞就以美術和書法在校中表現突出而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,如此種下筆墨藝術的種子。及長,洛貞雖以西畫
開始創作,卻在旅居海外各地多年後領悟到人的本質和文化的關係,她真誠、深沉的反思着 ; 個人承載著歷史文化的記憶,是否寧願被強大的西方潮流所取代?是否任由個體被識別和定義的主要內容消蝕於無形?
在這樣的思考中,洛貞重拾筆墨,重新領略這曾經熟悉又愛好的材質和技法,其中的皴法和乾筆最能觸動她此時的心靈,於是,洛貞運用它們作為一種基調發展出一系列的作品,本次的展出題為「從本質延伸」就是根源於這一思想脈絡。
本次展出的作品是洛貞自2007年以來的創作,不同於以往的細密筆觸,此時,她大量使用黑色筆刷在畫面拖、拉、刷表現出中空、層套的肌理,時而以小筆刷附著於大筆刷,刷出層層疊疊的結構,形成立體感與穿透的層次,此為她結合了皴法的概念,以及書法中乾筆的特性來表現。
洛貞善於運用弧線的向內聚力、向外張力,表現出能量和柔美並具的特質;畫面上全是流動、漩渦、捲入、交匯、向內、向外同時並行的循環力道,可謂「張力」與「飄逸」共存,在既「釋放」又「凝聚」的抽象結構中,在在顯示出一種重量感,也象徵著生命存在的某種共相。
在如黑髮迴盪的黑色組曲中,洛貞紓解了多年來心智上的壓力,也真正地體驗了創作所帶來的完滿。觀其近期平面類型作品,進階的探索已然出現了空間性的延展。這是洛貞能跨入前衛性思維的契機,所有創作的內涵將提升至當代視覺感官層級的呈現。從凝聚視覺焦點到達擁抱空間氛圍,洛 貞跨出了勇猛的一步。
二、洛貞的陰性書寫
埃思戴絲(Clarissa Pinkola Estes)在《與狼共奔的女人》中,把豐富的跨文化神話和童話故事展現在讀者眼前,協助女人重新把自己連結到這個勇猛的、健康的、具有真知灼見的本能天性上。身為知名詩人、資深榮格分析師和故事保存者,埃思戴絲創造了一套新的語彙來描述女性心靈;這套語彙富有發動生命的能力,可說是最真切不過的女性心理學和靈魂學。
每個女性的靈魂深處都蘊含著一股強大的力量,她睿智且熱情、她不老且常青,她賦予女性創造的靈感與活力的源泉,她被稱為「原始自我」。她們勇敢且優雅,對於群體及配偶充滿摯愛且願意獻身;這一比喻貼切地描繪出了原始自我的形像,她是女性天性本能的化身。不幸的是,歷經數個世紀男權價值體体的壓抑,原始自我正瀕臨絕跡的邊緣。埃思戴絲認為,具包容力的完整女性應該是構築在自我返璞歸真的基礎之上。
洛貞對生命的觀照與自我投射,無疑反映了每個女人的內心都擁有強大力量,包含良好本能、熱情的創造力以及古老的知能。這力量就是野性女人。我們與生俱有野性本質的種種天賦,但在歷史洪流中,社會卻努力「教化」我們,使女人的野性一直受到壓抑,扼殺了靈魂所傳來的奧妙生命訊息。
在這一張充滿陷阱的生命地圖中,女性所熟悉的、不熟悉的方向和路標,都將歸於本能的自我。書中以古老的故事和原型心理學理論為基礎,讓我們認識到,人類的靈魂其實並沒有丟失,而是被催眠和壓抑。我們的野性依然存在,而喚醒這種野性力量,會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,亦即詩意的空間與生命的動力。
三、洛貞的詩意空間
人類生命的動力根源即柏格森(Henri Bergson)所稱的「生命衝力」(élan vital),生命的本質不是一種存在,而是一種參與和一種前進的感受,這種感受必須通過時間來表現,其次才通過空間來表現。我們一旦抓準了我們心靈之眼的原初型態,進而充滿了生命,我們便會發現一種嶄新的動態、生機,宇宙的一種新性質----迴盪(Retentir)。我們在洛貞的詩意空間裡,也能感受到此種生命的迴盪。
洛貞曾在她的創作自述中稱: 「創作對我而言似乎是為了釋放一種能量,一種自動膨脹的內在能源。又像是一種引力始終牽引著我。然而,我從不確知它是什麼,因為我從不曾意識到它的存在,只是下意識的去做我想做的藝術創作。在做這件事情當中,我卻又必須耐心的等待,等待一種未知的呈現。這種經驗是很奇妙的。」
顯然地,洛貞已從生命的迴盪進入詩意空間的探索。詩,即是一個靈魂為一種形式舉行的落成禮,然而現象學大師巴舍拉(Gaston Bachelard)無意從事個別作品的討論,他關心的重點卻是空間原型的物質想像。他將想像分成形式(form)的想像和物質的想像,形式的想像形成的是各種意想不到的新形象(image),這些新形象的趣味在於其圖式化,有各種變樣,可以發生在各種意想不到的情境當中。在物質的意象中,意象深深的浸潤到存有的深度中,在這裡「物質」是一個關鍵字,這些物質意象都具有物質的特性,能夠帶來物質本身所給出的感受。洛貞目前的創作畫面,無論是在有空間裡或無空間裡進行無意或有意的呈現,而畫面上的形式與質感正是洛貞現階段發展所要面臨思考的問題。
一、洛貞的生命迴盪
洛貞的大半生曾跟隨服務於外交界的夫婿駐居國外各地,從而體會東西方社會的文化語言,生活習性與思想、觀念之差異,更不間斷的學習和適應。這樣的生活和閱歷,使洛貞對事情的看法傾向多角度、多面向的觀察和思考,使其深刻體會「四海一家」之人類同源共存的精神和情感,益增尊重與珍惜各個民族之文化特質、及其傳承和精神所在,由此而生的,對於個人終究無法自外於所屬文化的一種關注和認同感與日俱增。
童年時期父親曾教導洛貞學習書法,稍長,洛貞就以美術和書法在校中表現突出而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,如此種下筆墨藝術的種子。及長,洛貞雖以西畫
開始創作,卻在旅居海外各地多年後領悟到人的本質和文化的關係,她真誠、深沉的反思着 ; 個人承載著歷史文化的記憶,是否寧願被強大的西方潮流所取代?是否任由個體被識別和定義的主要內容消蝕於無形?
在這樣的思考中,洛貞重拾筆墨,重新領略這曾經熟悉又愛好的材質和技法,其中的皴法和乾筆最能觸動她此時的心靈,於是,洛貞運用它們作為一種基調發展出一系列的作品,本次的展出題為「從本質延伸」就是根源於這一思想脈絡。
本次展出的作品是洛貞自2007年以來的創作,不同於以往的細密筆觸,此時,她大量使用黑色筆刷在畫面拖、拉、刷表現出中空、層套的肌理,時而以小筆刷附著於大筆刷,刷出層層疊疊的結構,形成立體感與穿透的層次,此為她結合了皴法的概念,以及書法中乾筆的特性來表現。
洛貞善於運用弧線的向內聚力、向外張力,表現出能量和柔美並具的特質;畫面上全是流動、漩渦、捲入、交匯、向內、向外同時並行的循環力道,可謂「張力」與「飄逸」共存,在既「釋放」又「凝聚」的抽象結構中,在在顯示出一種重量感,也象徵著生命存在的某種共相。
在如黑髮迴盪的黑色組曲中,洛貞紓解了多年來心智上的壓力,也真正地體驗了創作所帶來的完滿。觀其近期平面類型作品,進階的探索已然出現了空間性的延展。這是洛貞能跨入前衛性思維的契機,所有創作的內涵將提升至當代視覺感官層級的呈現。從凝聚視覺焦點到達擁抱空間氛圍,洛 貞跨出了勇猛的一步。
二、洛貞的陰性書寫
埃思戴絲(Clarissa Pinkola Estes)在《與狼共奔的女人》中,把豐富的跨文化神話和童話故事展現在讀者眼前,協助女人重新把自己連結到這個勇猛的、健康的、具有真知灼見的本能天性上。身為知名詩人、資深榮格分析師和故事保存者,埃思戴絲創造了一套新的語彙來描述女性心靈;這套語彙富有發動生命的能力,可說是最真切不過的女性心理學和靈魂學。
每個女性的靈魂深處都蘊含著一股強大的力量,她睿智且熱情、她不老且常青,她賦予女性創造的靈感與活力的源泉,她被稱為「原始自我」。她們勇敢且優雅,對於群體及配偶充滿摯愛且願意獻身;這一比喻貼切地描繪出了原始自我的形像,她是女性天性本能的化身。不幸的是,歷經數個世紀男權價值體体的壓抑,原始自我正瀕臨絕跡的邊緣。埃思戴絲認為,具包容力的完整女性應該是構築在自我返璞歸真的基礎之上。
洛貞對生命的觀照與自我投射,無疑反映了每個女人的內心都擁有強大力量,包含良好本能、熱情的創造力以及古老的知能。這力量就是野性女人。我們與生俱有野性本質的種種天賦,但在歷史洪流中,社會卻努力「教化」我們,使女人的野性一直受到壓抑,扼殺了靈魂所傳來的奧妙生命訊息。
在這一張充滿陷阱的生命地圖中,女性所熟悉的、不熟悉的方向和路標,都將歸於本能的自我。書中以古老的故事和原型心理學理論為基礎,讓我們認識到,人類的靈魂其實並沒有丟失,而是被催眠和壓抑。我們的野性依然存在,而喚醒這種野性力量,會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,亦即詩意的空間與生命的動力。
三、洛貞的詩意空間
人類生命的動力根源即柏格森(Henri Bergson)所稱的「生命衝力」(élan vital),生命的本質不是一種存在,而是一種參與和一種前進的感受,這種感受必須通過時間來表現,其次才通過空間來表現。我們一旦抓準了我們心靈之眼的原初型態,進而充滿了生命,我們便會發現一種嶄新的動態、生機,宇宙的一種新性質----迴盪(Retentir)。我們在洛貞的詩意空間裡,也能感受到此種生命的迴盪。
洛貞曾在她的創作自述中稱: 「創作對我而言似乎是為了釋放一種能量,一種自動膨脹的內在能源。又像是一種引力始終牽引著我。然而,我從不確知它是什麼,因為我從不曾意識到它的存在,只是下意識的去做我想做的藝術創作。在做這件事情當中,我卻又必須耐心的等待,等待一種未知的呈現。這種經驗是很奇妙的。」
顯然地,洛貞已從生命的迴盪進入詩意空間的探索。詩,即是一個靈魂為一種形式舉行的落成禮,然而現象學大師巴舍拉(Gaston Bachelard)無意從事個別作品的討論,他關心的重點卻是空間原型的物質想像。他將想像分成形式(form)的想像和物質的想像,形式的想像形成的是各種意想不到的新形象(image),這些新形象的趣味在於其圖式化,有各種變樣,可以發生在各種意想不到的情境當中。在物質的意象中,意象深深的浸潤到存有的深度中,在這裡「物質」是一個關鍵字,這些物質意象都具有物質的特性,能夠帶來物質本身所給出的感受。洛貞目前的創作畫面,無論是在有空間裡或無空間裡進行無意或有意的呈現,而畫面上的形式與質感正是洛貞現階段發展所要面臨思考的問題。